領導狗狗,飼主不可不知——領導學訓練教學與爭議解密
章二:狀況模擬教學:出門架構遛狗,遇到讓狗狗失控的貓!
#
章三:為什麼領導學會在動物訓練裡備受爭議?#
領導學的部分理論承襲了1940與1980年代所出版的狼群研究。雖然這些理論隨著研究突破而被推翻,但卻已普遍使用在當時的訓犬理論中,也讓領導學的部分理論產生了爭議。要理解其中的關鍵,我們需要再回頭理解理論的時代背景。
我們誤會了狼,更誤會了狗:#
早期,人類將對狼群習性的研究沿用來解釋狗狗的行為。「犬的祖先是狼,如果狼會這樣,狗也會這樣。」這樣的邏輯在社會上被普遍接受並廣傳。也因此,在人們誤以為狼群彼此競爭位階關係的時代中,訓犬師們自然地也開始思考狗與人之間會不會也存在位階關係,並希望藉此幫助人們處理狗狗的問題行為。但其中卻出了不少問題。第一,早期的狼群研究來自研究者Schenkel 於1947年觀察「捕獲的、來自不同家族的圈養狼群」,因為出現打架與爭食的現象,認定狼群中有獨裁的領導狼(alpha) 在掌控資源。當時的訓犬師將其中的「暴力爭奪地位」的理論帶入了人犬訓練,以地位的爭奪來解釋動物行,普遍認同「支配地位 (Dominance) 」與「族群位階 (Pack Hierarchy)」在訓練過程中的扮演關鍵的角色。但這個說法由曾經也以此理論出版著作的研究者David Mech,於1999年正式推翻了自己的說法並做出更正。實際上,野生狼群的組成以家庭為概念,主要為一對狼父母帶領著後代的族群結構,照護並教導幼狼是最重要的族群目標,並非過去認為的「爭奪地位資源」,這樣的研究推翻了過去認為有「老大」的說法。第二,實際上狗與狼已在數萬年前各自演化,產生了不同的維生方式。雖然有相似的肢體語言,但習性上卻有很大的分歧,用狼群理論來理解狗狗行為並不恰當。因為,自從狗祖先逐漸進入人類社會,撿拾人類垃圾、剩食取代狩獵、更對人類有高忍耐度,產生緊密的依附關係,擁有這些特質的狗祖先繁衍的後代漸漸形成現代家犬。狗群體不再像野生狼群需要緊密合作,而呈現一個鬆散、流動性高的社會架構,並不如我們所誤解的有「爭取地位」的野心。
衝突對任何人、狗都沒好處
#
過去主人為了「奪回地位」,選擇模仿狼群的互動行為,部分訓犬師甚至推行一連串對非專業人士來說相當危險的壓制動作,例如直瞪、用手握著狗的嘴鼻、抓住頸部甩動或直接要求狗狗四腳朝天的翻身露出肚子(又稱老大翻身法)等。但根據《應用動物行為科學期刊》研究指出,以上手法都提高了狗狗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顯示訴諸武力非但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同時引發副作用!
同時,也忽略了現實中不論是狼或是狗,即便個體間有位階的差異,但牠們並非用暴力取得,通常是由下位者做出「儀式性的順服舉動」主動討好。因為「衝突」,不論對上位者或下位者而言,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避免受傷才符合在野外的生存之道,也才能幫助族群免於自相殘殺等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套用在人犬關係時,不應該期待這樣的肢體模仿,能達成建立地位的效果。
資料來源: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17 (2009)
用支配、地位來解釋狗狗行為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美國獸醫動物行為學會(AVSAB) 於2008年發表針對地位理論發表聲明強調,絕大多許多問題行為跟爭奪資源無關,而是來自情緒、焦慮與壓力因素,若依循地位理論來解釋動物行為,導致人們花心思在「確立地位關係」,遂使用「抑制」的手段來處理,短時間或許可以降低狗狗行為的問題,但確忽略了狗狗的情緒與需求,等於沒有解決問題根源,更不一定能讓狗狗認定主人的主導地位。
狗狗視人類為重要的社交夥伴,但並不會將人視為同一物種,自然不會將人納入族群制度中。David Mech的研究也指出,即便族群中佔優勢的個體優先得到資源,但只要此優勢者不在場,下位者一樣會使用資源(例如配偶、食物),因此即便主人真的取得在狗心中的高階地位,仍然不能解決當主人不在場時的行為問題。
領導並非只有成為狗老大而已#
正因上述由不同學者所提出的質疑與擔憂,領導學推廣者安妮強調,領導學的使用前提是必須先了解狗狗心理學與身體語言,要能得到狗狗尊敬與信任,其中需要付出、執行的部分遠多於「成為老大」權力的享受。領導學對於飼主來說,是能針對狗狗問題行為而有立即改善、見效的訓練,但站在行為學家的角度來看,是否為符合動物福利的訓犬方式仍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