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仅此一个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
有资料记述,畲族发源于潮汕凤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畲族于潮汕地区而言,为旧时最大的族群。但至清时,多数畲
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的构成成分之一。 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别处迁移。此后赣闽粤交界区域成为潮汕基本住地及各地畲、潮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
一、畲族历史(一)来源传说
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在音调上,福建宁德地区存在着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2、“东夷”说。有人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墓础上,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已故的潘光旦教授把长沙“武陵蛮”的渊源关系往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
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有人从高辛氏和“东夷”、畲族的文化遗产作了比较,如女子结髻、蒙青巾、扎红头绳、插花鸟银饰、穿戴凤羽样衣冠、梳妆用“铜镜”,煮饭用“鬲”,生产用“镐”,打猎用“弩”,脚穿木拖鞋、草笼鞋,喜唱山歌,对本族人说“山哈”话,自称为“徐家人、”,称中土汉人为“阜佬”,称土著汉人为“闽家人”,爱狗,流传“一犬九命”(意即打死一城头狗要赔偿九条人命)的故事,传颂“风凰鸟”,结婚时正门横眉上写“凤凰到此”四个字的横联等等,说明高辛帝喾、东夷、徐夷、畲族具有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3、“越人”后裔说。认为畲族乃古代越人的后裔,此说根据史籍中关于古越畲族在分布地域上的对照、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偶同或从族称义、音的演变去推论以及畲,越具有共同的盘夸瓜传说,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共同的风俗习惯等,认为畲族乃古越人的后裔。在“越人”后裔说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说法,如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认为畲族是我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还有认为畲族是源于汉晋讨代的''山越”,特别是与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封地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南海王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等等。
4、“南蛮”说。此说认为畲族乃“蛮”或“南蛮”的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说畲、瑶同汉晋时代长江的崇奉盘夸瓜传说的“南蛮”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又因福建、浙江等地这畲族家喻户晓传说广东凤凰山乃是他们民族的发样地,从而论证畲族乃东汉时期久居广东的“南蛮”一支,是广东的土著民族。
5、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此说认为闽、越乃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闽族系福建土著,乃畲族之先民,越乃福建的客族,畲族非衍出于越族。
此外,还有人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于高辛氏近亲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认为畲族源于河南,其祖先是“龙麒”,等等。总之,关于畲族的来源,尚无定论。
(二)民族发展
畲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经济为辅。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辟了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当时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加上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兽出没之地,所以狩猎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农耕”与“狩猎”是畲族早期的生产特点。
明、清时期,是畲族先民向闽东、浙南大迁徙的时期。他们到达那里时,平坝地区已多为汉族居住,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汉族所垦殖。因此,他们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新建家园。他们所到之处,荒山变茶园、沟壑变良田。畲族人民为开发祖国东南山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中国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关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名额上对畲族都给予了适当照顾,并大力培养和提拔畲族干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畲族山乡的经济搞活了,多种经营,变山为宝,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浪潮中,畲族山乡已成为对外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在福建省的宁德、莆田和浙江省的景宁,“三资”企业已在这里“开花结果”。
畲族围楼
二、畲族人口1、历史分布
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唐王朝在漳、汀地区的建政,大大加速了畲族封建化的过程。封建统治者加深了对畲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实施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把他们视为“化外之民”。
2、分布现状
中国畲族总人口709592人(2000年),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畲族总人口52.87%,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漳州、宁德、龙岩等地区的十一个县市内;浙江省有1709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江西省的畲族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县、贵溪、吉安、永丰县、全南县、武宁县、资溪、兴国县等,人口约76500余人;
贵州畲族人口有44926人,主要分布在麻江县、凯里市、福泉市和都匀市;广东省有28053多人,分布在潮安区、饶平县、河源、海丰县、大埔县、增城区、惠阳区、博罗县等14个县市区内;安徽省的畲族主要集中在宁国市,人口约13953人;湖南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桂东县、汝城县、炎陵县等,人数为2891人。
三、文化1、语言文字
畲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全国畲族一般通行双语制,与汉族交往时,使用畲族居住地的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畲族内部交际时,则使用本族内部通行的语言。畲族内部交际,又分别使用两种语言,一种是广东省惠东、博罗、增城、海丰四个县的畲族,约一千多人,自称“活聂”,使用一种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简称“惠东畲语”。这种语言跟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比较接近。其他地区包括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以及广东潮安、丰顺等约占畲族总人口99%以上的36.8万多人的畲族,则使用另一种语言,简称“福安畲语”。福安畲语所属的各地畲话因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又分为福安、丽水、连罗、顺昌、华安等5个方言。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来通用汉字。
2、宗教信仰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灵。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传说内容,在闽浙粤赣皖,虽有地域性的差异,但基本情节相同。畲族称“盘瓠”作“忠勇王”,闽东浙南畲族还称作“龙麒”,“盘护”,“高皇”,皖南畲族还称作“龙猛”,粤东畲族还称作“护王”,“盘大护”,“盘古大王”等。“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
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关于盘瓠传说,族内的文字资料是弁于畲家诸姓谱牒之首端的《敕书》,或密藏于族内的《重建盘瓠祠铁书》,《广东盘皇铭志》,《开山公据》,《抚瑶券牒》等。刊于宗谱的《历朝封赠》,《会稽山七贤洞记》,《重修潮州凤凰山总祠记》,《龙首师杖记》等也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还有,畲族史诗《高皇歌》也世代传诵着这个传说故事。祖杖又称“龙首杖”,“法杖”,是畲家显示远祖的象征物。
江西上饶,美丽的少数民族小溪畲族村。
3、服饰
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于女性服饰上,女性服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凰装”。“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
上衣:上衣保留古典交叉衣领,呈三角形,袷部自边沿向内侧,而间以红、白、黄、绿、蓝五色条纹;领部在条纹中间刺绣花卉或凤凰图案;胸部左右两侧三角区各绣一朵花卉或图案;袖子短而小,袖尾同样自边沿向上侧间以五色条纹;臂部和襟部都绣各式花纹,但便装不绣花。
裙子:裙子由两片布料组成,开襟于左右两边,用同色布扎成纽扣连合;裙子下方刺上有规则的长短不一的竖条线;裙子前方绣有几何图案,便装不绣。
围身裙:围身裙俗称拦腰,为边长30至35公分的正方型,上方左右分别缝裙带。脚绑:脚绑即绑腿。整体三角形,绑扎成倒人字花样,上方左右和下方角各缝1条红带子。普通装上方为白色边沿,盛装间以五色条纹于所有边沿并在小腿位置绣花。
鞋:鞋即绣花鞋,用黑色布做面料,鞋面先绣上花卉和几何图案;俗称“千层底”。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交面的增长,畲族女性服饰越来越显得刻板。畲族服饰以及畲族头饰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政府提出了每周的第一天穿着传统服饰的倡议,为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姓氏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5、文学
中国畲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新兴的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成。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异常地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神话古歌《盘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畲族的叙事民歌,还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在内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间的灾异事变等重要题材。
“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两个世纪以来畲族中懂汉语的歌手将汉族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叙事歌,如《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以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编写的“小说歌”作品,如《钟良别》、《钟景祺》、《蓝佃王》等。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莲》、《天眼重开》、《黄藤镯和毛竹筒》等。而流传于畲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卖炭》、《石牛》、《拾元宝》等,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道德观念。
《盘古歌》中国畲族的民间神话古歌。又名《盘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传于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东部的畲族聚居区,是一部有关畲族起源的带有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韵文体神话作品。
畲族风情文化村
6、百岁门传说
西汉时,仙人浮丘伯者,携二仙鹤,驾闲云漫游至景宁,见此处山色青翠,河水清澈,树木葱茏,心爱之,遂结庐河边,沐仙鹤于河中,后不知所终。因纪念仙人曾来此,后人乃称沐鹤之水为鹤溪、结庐处为浮丘。据说居住在此地的人都健康百岁,为此,景宁畲汉人民特别建立了一个牌坊,称其为百岁门,后就成为了地名。
景宁畲族世代深居山野,深谙察山观水,其建筑自然就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而名门大户望族更是四合一大院,门前小桥流水、后院鸟语花香,世外桃源也莫过如此。百岁门虽是畲族人的生活场所,更是畲族文化的创造、文明的传承之地,经年累月,百岁门化为畲族文化的图腾与符号。
7、始祖龙麒
畲族历史是中国古代商殷历史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始祖叫龙麒。是五帝时期,帝喾的第五个夫人刘氏娘娘耳中舍虫所变。传说刘氏娘娘耳中有虫三寸。一日因耳中瘙痒,急掏之,虫被掏出落地变为龙犬,身长一丈五色斑纹,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高辛帝(帝喾)60年(公元前263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及帝都郾师,形式十分严峻。
帝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番将,愿将三宫主(刘娘娘的继女)嫁他。”龙麒接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酣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立了大功。高辛帝见龙麒平番成功非常高兴,即封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宫主完婚。宫主见是犬,不愿嫁之,龙麒做人语:“将我放入金钟内,七日后,变为人形。”第六日,宫主恐其饿死,揭钟观之,见身已成人形,头尚未完整,无奈何与其洞房。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钟四姓为一族。从此,畲族有了本名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